不能否认,艺术品拍卖从来就不是一个很主流的行业,规模很小、相对边缘。据说当年能开展拍卖也是源于国家某位领导人说的一句“股市都能搞,拍卖为什么不行呢”。直到今天,国内艺术品拍卖全年的成交额也比不上股市一天的交易量,但是艺术品拍卖的出现确是历史的必然。
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寇勤先生爱打一个比方,“那时候很多人在商海浮浮沉沉十几年,总有要有上岸的时候,谋求精神的提高,最直接的就是收藏。就像学知识,首先要拥有书本一样。文物的交易是大势所趋。”然后经历过一段探索、质疑,在制度与法律的不断改进中,中国的拍卖行业就成长起来了。第一批成立的拍卖公司曾经最担心的问题是“突然哪一天不让拍了”。如今看来,不禁令人唏嘘。
严格地说,艺术品自身没有价值,但是却是富有的标志。30年来,我们见证了受益于改革开放和世界全球化而富裕起来的一群人,他们的个人财富是如何的急剧膨胀,所以艺术品的升值或者所谓的“天价”也就不足为奇。只不过文物艺术品是精神上的东西,它们和钱的关系过于亲密,多少会有些铜臭味而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样子。
除了拍卖我们想不到这20年来有什么其他的形式,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回归、国内艺术法规的完善、国人的艺术教育起到过这样大的贡献。 |
在大众对艺术品存疑的环境中,我们一点也不想掩饰对拍卖市场的热爱,哪怕单凭艺术教育这一点。中国人对老旧东西一般有两种基本观点,一种是嫌弃的要命、另一种是珍视的要命。在有拍卖之前大多数国人是持第一种念想的,古籍善本垫桌脚、明清官窑腌咸菜,很多雷同的故事在有了拍卖后终结。艺术品的价值并不等同于价格,但是价格却是最普遍、最直观唤醒人们对艺术品珍爱的方式。于是,在大众媒体的协助下,全民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知识普及。十多年前,除了专业从事古书画研究的人员,许多大的收藏家也不见得知道王石谷或者钱维城,但是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都会把四王、官窑挂在嘴边。
艺术品是要人爱的,它的生命与价值只有在人的追求中才能延续。 |
目前,拍卖代表的艺术品市场多为人所诟病,大抵有这些方面:市场中的假拍和赝品让参与者防不胜防;投机当道、人为炒作;频繁转手现象突出;为蝇头小利,鉴定界、学术界对艺术品没有公正的判断,一些颇有威望的专家也晚节不保;相关法律的空洞无当让爱好者却步、经营者无奈;金融资本的介入,使得艺术品的收藏属性越来越淡;诚信的缺失让中国买家在国内外都成了让人提防的对象
和民生大计的新闻相比,艺术市场暴露出任何的消息都不会让人太过惊奇,因为艺术品收益比房价、金价涨的都要更猛烈。有暴利,必然就有勇士。在一片涨势的艺术市场中,许多人将疑虑抛诸脑后,因为究其本质,拍卖也只是单纯的一门生意。只不过,在拍卖场上,很少有人愿意相信失败的教训,谁都认为自己是那个幸运儿。 |
国人对艺术、对艺术市场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,在西方一件顶级的艺术品如果拍出高价,大众会很高兴,因为他们爱艺术。而中国只要有天价产生,马上就有各方面的质疑。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,美术馆、画廊的缺位恐怕就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了。艺术教育,永远有着很长的路要前行,仅靠商业的力量显然不怎么靠谱。
媒体环境也是重要的原因,他们需要寻找噱头吸引人眼球,一提到艺术品就讲“亿元”“天价”“飙升”“高回报率”,把艺术品市场完全当作股市对待。这样的引导下容易引起投机心理,而投机分子是艺术市场上最不稳定的因素,左倾激进、右倾又不敢迈步,对收藏群体做好基本的艺术市场常识普及也许才是正道。
当然,法律的缺失和不作为,又为市场上的怪现象在背后助力一把,而中国社会整体道德诚信体系的不健全,也使得拍卖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难以幸免。 |
每一个市场都会有各种负面消息,市场本身并没有一个行为准则,市场的行为要靠市场做主,我们缺的只是时间的淘炼。
文物静默,它不爱解释。艺术品拍卖是面镜子,透过它,我们看到了国人财富的变迁,也始终昭示着我们的内心。 |